(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5月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发布《汽车投诉情况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新车与二手车售前售后相关投诉。
《报告》提到,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动力电池等领域技术加速融合,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然而,新能源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技术和安全方面的问题:一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故障,如行驶中续航突然“断崖式”下降或动力电池突发故障断电导致“趴窝”,车辆行驶、充电或静止过程中突发自燃等;二是未经消费者同意单方“锁电”;三是智能辅助系统相关问题;四是刹车失灵问题。
其中,针对“锁电”问题,《报告》举例称,消费者颜先生购买某新能源品牌汽车,官方宣称续航为400公里,但厂家在未经本人同意情况下对车辆进行“升级”,电池电压由原来的407.5V降为396V,充电速度也显著下降,续航里程严重缩水,只能行驶250公里。消费者花费高续航的价格,买到的车却被“锁电”只能行驶250公里。
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在充电过程中出现自燃现象,为防止过度充电等问题,不少车主反映车辆被厂家升级后电池“被锁”,导致续航里程缩短。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对于此类问题,车企与车主进行沟通并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即便“锁电”、限制充电速度等为应急方案,但也需与车主进行沟通,而不是在未告知车主的情况下直接处理。
中消协则建议,相关汽车企业应当加强动力电池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低温性能,降低自燃风险,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保障驾驶安全。同时,相关企业要杜绝未经车主同意,在保养或在线升级时进行锁电操作。新能源汽车企业应当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智能辅助系统的精准度和安全性,降低系统的故障率和失灵率,防止发生重大伤害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产品外,《报告》中涉及的销售、售后、配套服务等投诉中,中消协给出的案例也多为新能源汽车车主投诉案例。《报告》中提到,在汽车销售问题上虚假宣传引误导为投诉重点:一是新能源车续航里程缩水,新能源汽车普遍存在宣传续航里程与实际续航里程不符问题,部分品牌型号汽车冬季续航里程甚至“腰斩”或“膝盖斩”;二是车辆配置与宣传不符或“超前宣传”,一些品牌汽车在官网或4S店宣传具有远程智能泊车、高端芯片、碰撞预警或L3级自动驾驶等功能,但消费者实际购买车辆并无相关功能、配置或功能尚未上线;三是销售承诺不兑现。
其中,《报告》举例称,消费者张先生订购的电动车,其官网宣传该型号续航里程为560公里。但消费者在使用三天后发现车辆仅能跑200多公里,后经4S店测试,车辆实际跑不到300公里,4S店告知消费者车辆电池性能数据指标没有发现问题,怀疑是天气冷导致续航缩短。汽车厂商以夏季续航6折、冬季5折符合电动车行业平均水平为由认定车辆无质量问题,引发消费者不满。中消协方面认为,汽车领域的虚假宣传问题,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也会影响汽车行业的信誉和发展。汽车行业企业应当强化自律意识,规范广告发布和销售行为,杜绝虚假宣传。
此外,在涉及购车合同相关问题上,《报告》提出四大问题:一是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二是违反约定延迟交车或模糊交车时间;三是单方面更改合同内容;四是强制捆绑或加价提车。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合同相关问题上,《报告》给出的依旧为涉及新能源车主的投诉案例。其中,在交车时间问题上,2022年3月,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市场监督管理分局就陆续接到多名消费者反映,在辖区内某新能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订购电动汽车,但合同约定时间到期无法按时提车。商家表示不愿意继续等待可以退还定金或改订其他高配置车型,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报告》提到,由于等待提车期间出现了新能源车涨价势头,消费者在无法按时提车的情况下,对商家的诚信度和合同履约能力产生质疑,引发群体投诉30余件。
中消协方面表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消费领域的消费者投诉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 刘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