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仙芝从怛罗斯战场上返回时,却发现唐明皇遇到了麻烦。
唐玄宗在位已有四十年,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帝国此时无论在国力还是规模上都处于巅峰时期。艺术繁荣兴盛;唐朝的瓷器透明轻薄如玻璃,通过丝绸之路流向世界各地,受到众口称赞;唐朝画家吴道子所创造的肖像画和壁画无比逼真,传说他曾打开他的一幅景物画的门,然后走了进去;唐朝的诗歌讲究格律,字数句数各有规定,留下了一批流传久远的佳作。享誉整个帝国的大诗人李白曾写道:
抽刀断水水更流,
(资料图)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既是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善写“绝句”,这种四行诗往往意在言外,读来朗朗上口又回味无穷。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但朝中艺术的兴盛并不能掩盖其根基的腐烂。已接近六十岁的唐明皇,迷上了他年轻的儿媳杨玉环。他迫使儿子休妻,然后将她纳为自己的贵妃。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因杨贵妃受宠而在朝中权势日盛;她喜爱(或许过分宠爱)一个名叫安禄山的将领,爱屋及乌的唐明皇也因此赐予安禄山越来越大的权力。他还将宰相张九龄解职——张九龄通过科举入朝做官,他以机智、禁欲、恪守道德而著称,曾以劝谏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唐明皇——代之以专横傲慢、享有特权的李林甫。
帝国的扩张并不是没有代价。唐明皇过度用兵激起了怨愤。“古来惟见白骨黄沙田,”在对北方蛮族的一次持久征战之后,李白这样写道: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
败马号鸣向天悲
……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皇帝越来越沉迷于酒色,前线将领则随战争的进行握有越来越大的权力。751年,当高仙芝正在遥远的西方与阿拉伯人会战时,契丹人再次入侵北方,长达一年的驱逐之战开始了。唐朝与吐蕃的和约也被撕毁,吐蕃加紧进攻劫掠唐朝在中亚的边境。
同一年末,唐朝西南部一个附属小国南诏王国叛变。南诏由洱海周边的六个部落聚集而成,被中国人称为白族。正如其他许多新生国家一样,南诏的崛起也可追溯到一个强人的征服本能:白族首领皮罗阁。二十年前,皮罗阁不仅宣称统治所有六个部落,还活活烧死了其他部落的首领。他的崛起如此迅速而耀眼,不到十年后,他就成功地为他的孙子迎娶到一位唐朝公主。
唐明皇视不断强大的南诏为唐朝边境和吐蕃之间的有效缓冲,并赐予皮罗阁封号;他甚至还邀请这位新国王和他的孙子前往长安庆祝结亲。但皮罗阁的继任者,也就是他的儿子阁罗凤,却趁唐朝软弱之机发动进攻。唐朝在西南地区的总督派遣了一支军队前去应战,但出乎意料的是,阁罗凤带领他的白族军队打败了唐军,使后者大大蒙羞。
几个月后,那位出身贵族的宰相李林甫去世,杨贵妃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促使堂兄杨国忠成为唐朝的新宰相。这倒也不是坏事;虽然杨国忠雄心勃勃,并且利用家族关系谋取私利,但他也忠于皇帝。接手朝廷管理后,他越来越担忧杨贵妃对安禄山的偏宠。在他看来,安禄山不但野心勃勃,而且不忠不义,他忧虑这位将军正在策划谋反。
754年,南诏的第二次胜利给了安禄山机会。唐玄宗派遣了一支由另一位将领率领的唐朝大军去惩罚阁罗凤,他担心后者会攻破西南边境;但在下关之战中,阁罗凤几乎全歼唐朝军队。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在蹒跚回家的途中又悉数死于瘟疫。据说有二十万士兵死于与这一南方小王国的交战中,这令三年前在怛罗斯之战中蒙羞的唐朝军队更加愤懑不满。
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以范阳为都,该城是他驻守多年的北部军事要塞。他手下有十万人马,其中既有受过良好训练的士兵,也有从契丹人招募来的骑兵。他们跟随他一路向南,渡过黄河,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帝国东部的行政中心洛阳。安禄山在此驻军休养,准备进攻都城长安。
唐明皇震怒了。他命令怛罗斯之战的将领高仙芝率军对阵安禄山;当这位老将未能立即获胜时,他下令将其斩首。为了平息圣怒,宰相杨国忠筹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正面进攻;尽管军事将领们都建议包围叛军,切断来自范阳的粮草供养和后援,静待他们粮尽出城,但杨国忠对此充耳不闻。
756年7月,在洛阳沦陷六个月后,唐朝军队前去讨伐叛军,却被尽数摧毁。十八万士兵阵亡,连长安城也失去了守军。唐明皇和宰相向西逃亡。大战过去十天后,安禄山兵临长安城下,几乎未动一刀一剑,就占领了这座都城。
在逃亡途中,唐明皇的禁卫军哗变。他们认为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宰相杨国忠是罪魁祸首。他们不顾唐明皇的反对,围杀了杨国忠和他的儿子。接着,他们又要求唐明皇处决杨贵妃,正是她帮助杨国忠独掌大权;在他们看来,正是她对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偏爱,才酿成这场大难。
皇帝惊呆了,他反对、拒绝,但最终意识到他别无选择。他并未将杨贵妃交给愤怒的士兵,而是命他的一个亲信宦官将她勒死。半个世纪后,诗人白居易道出了唐明皇的伤心欲绝: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明皇一路悲怆,逃到南方的一座城市:成都。
在安禄山叛乱中,唐明皇和安禄山都没有好下场。唐明皇的儿子皇储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于756年逼迫年迈老朽的皇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此时仍在逃亡中)。同时,在长安城内,安禄山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但他染上了某种顽疾,面部常常如火灼烧,痛苦不堪。他的脾气越来越急躁,行为残暴,不可预料。757年的一个午夜,他被一名贴身仆从杀死。
安禄山的儿子接过了反叛大旗,但在同一年末,唐肃宗成功地带领自己的士兵进入长安城,将剩余的叛军赶出。不过这并不是结局,叛乱断断续续又持续了六年。唐肃宗于762年死于心脏衰竭,他的儿子唐代宗最终于763年扫清了安禄山叛乱的余孽。
但大唐的威望已失。几乎所有边境卫队都被召回参加内战,帝国的边境开始崩溃。763年末,刚刚继位的唐代宗和他的大将正在洛阳肃清残余叛军时,吐蕃军队疾驰闯入长安,将其洗劫一空。接下来的十年中,吐蕃每年都会袭击唐朝的西南边境。
在北方和西北方,唐朝边境同样受困于回纥部落的漠不关心。回纥族曾是东突厥汗国的一支附属部落,但他们已与其宗主分离,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其可汗所在地被称为斡耳朵城。唐肃宗和他的儿子唐代宗都曾雇佣回纥人帮助消灭叛军,皇帝为此支付的丰厚报酬使得回纥财力大涨。雇佣军带回了一些汉语书写知识(以及从长安和洛阳偷来的赃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回纥书写体系;他们带回的文化促使这个游牧部落逐渐向稳定王国转变。
在帝国东北部,朝鲜的统一新罗王国也感受到唐朝内战的威力,它的景德王现在统治着大部分半岛。新罗国王是在唐朝军队的帮助下统一帝国的,他们需要唐朝的支持,他们在朝鲜半岛的权力并非不受挑战。已不复存在的朝鲜高句丽王国的遗民们聚集在半岛北部,他们在那里定居,并与靺鞨的半游牧部落通婚,形成了一个叫做渤海国的新王国。在安禄山叛乱之后,渤海国国王利用唐朝无暇顾及之机,大肆征服周围的领土,直到渤海国比其南部的统一新罗还要强大。
边境如此多事,唐朝帝国的人口开始从北部、西部向中心和南部领土迁徙。北方的古老城市逐渐式微。到779年唐代宗逝世时,唐朝已失去了其在中亚的所有领土。通向西方的贸易之路也受阻中断。边境线不断向内收缩,戍边的将领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力;不论唐朝皇帝还是他的臣相们,都无力制衡他们渐长的独立性。周边民族:吐蕃、南诏、回纥、渤海国、统一新罗,都纷纷改变效忠对象。安禄山之乱不但重塑了唐朝中国,而且重塑了整个亚洲的政治图景。